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前,企业管理者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社会需要他们做出努力,使企业有更高的透明度和更良好的操行。随着一度风光无限的企业的轰然倒下,以及接踵而至的有关贪婪、毫无节制和不道德的行为的纷纷曝光,这种压力更是迫在眉睫。眼下愤世嫉俗之风不断蔓延,企业信誉从未像现在这样值钱和难以取得。
近年来,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以往两者间的关系主要局限于赞助体育和文化活动,或者赞助比较大型的、传统的慈善机构;然而现在,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正逐渐发现,企业慈善不仅能提供商业上的回报,也能提供精神方面的回报,尽管后者难以界定。企业越来越愿意将这种社会伙伴关系看做一种投资,而且认识到,如果他们能预先做好调查研究,同时能了解预期的产出,并有一套成效评估体系和退出战略,这些伙伴关系就能像其他形式的投资一样产生最佳的预期结果。
这些发展恰好遇上了下列因素,比如政府资助社区和慈善活动的能力和意愿的减弱,以及要求展现良好企业公民行为的社会压力的不断增长。在澳大利亚,政府几年前就制定了总理“社区企业合作方案”和澳大利亚文化及人文科学基金会。通过对税法的修改,为私人和企业捐赠提供了更好的激励机制。
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比较和界定:
企业致力于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员工、家属、当地社区以及整个社会携起手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一种能够直接缓解即时之需且无所求的捐赠。
指的是一种更为深思熟虑的战略性方法。捐赠者更想治本而非治标。
指的是一种更为深思熟虑的运作方式。
引进的是这样一种理念:捐助者和受助者一样都有所得。
正如彼得·辛格教授所说的:“我们需要对下述观念提出质疑,即你只需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不要真的伤害到他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过着一种体面的生活。我们需要形成的是这样一种意识:富裕而不愿与人分享,实际上形同犯错。”
迈蒙尼德(Maimonides):从十二世纪到公司董事会议室
十二世纪的埃及哲学家迈蒙尼德指出,可以将慈善分为八大类,它们涵括了从至微到至善的各种美德。此后这些类型一直被当作关于捐赠的伦理品格的格言而被反复引用。这些格言所蕴含的智慧很容易为世人所把握,也对现今的做法提出了挑战。
1.因怜悯而捐赠 2.捐赠不多,但心情愉快 3.只在有求时捐赠 4.有求前即捐赠 5.采用捐赠者不知道受助者是谁的方式捐赠 6.采用受助者不知道捐赠者是谁的方式捐赠 7.采用捐赠者和受助者都不知道对方身份的方式捐赠 8.给受助者提供贷款或工作而非财物,以维护其自尊、助人自助。
这些格言对于任何人想建立战略上有效、道德上可靠的企业社会投资来说,仍然是有用的指南。下面我尝试将这些格言转译成现代企业版:
1.因怜悯而捐赠 捐赠是纯粹为了自利的商业目的
2.捐赠不多,但心情愉快 捐赠只是象征性的行为
3.只在有求时捐赠 只对个别劝募方式作出回应
4.有求前即捐赠 有慈善公益计划或企业社会投资
5.采用捐赠者不知道受助者是谁的方式捐赠 根据客观流程进行无判断的捐赠
6.采用受助者不知道捐赠者是谁的方式捐赠 捐赠而对受助者无所求
7.采用捐赠者和受助者都不知道对方身份的方式捐赠 既无条件也无期待的捐赠
8.给受助者提供贷款或工作而非财物,以维护其自尊、助人自助。 捐赠是战略性社会投资计划的一部分,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磋商后达成的,因此捐赠与企业行为的其他方面是一致的,并受到可持续的社会改善之更广泛的愿景的激励。
全球金融危机,树木和森林……
换言之:全球经济危机即将过去,但企业部门必须在应对接踵而至的日益严峻的挑战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部分地可以借助有效的战略性慈善的方式。这场危机也会因企业所有权形式的变更、监管和治理方式的改变、乃至轻重缓急的重新排序而带来新的机遇。
换言之:企业社会责任经常被指责是象征性和表面性的行为,是经不起考验的。真正的企业社会投资必须成为企业使命和运作结构中的一部分,如印度的塔塔集团。
换言之:战略性慈善并非满足于轻而易举、毫无争议的目标。
换言之:如果你的内心没有社会责任感,那就不要用做做表面文章的善行来掩饰自己。
换言之:世界面临的很多挑战不仅体现在财富产品的分配不公中,也体现在掌握财富来源的所有权的不公中。战略性慈善应当解决的就是这种不公,就像小额贷款所做的。
|